close
學習是一條長長長長的路途,無止境,卻又無法回頭。
星期三,我到國北,「充電」,下午一點半多我到達,準備去和指導教授meeting。

(關於藝術)
兩點未到,我到得太早,於是放慢腳步在校園裡閒晃,從藝術館的玻璃門長驅直入,驚訝於在大街上對外開放的學生咖啡館。
大片的玻璃窗將咖啡館一覽無遺,國北學生三三兩兩的坐在咖啡館氣息濃厚的桌椅上捧著書本電腦認真,我想像著室內的咖啡氣味以及慵懶的輕音樂,認為這合理的價錢和諧的氣氛,無非是讀書的一大奢侈享受。
走著走著,穿過鐘樓,在防空洞前停下,心想從未下去過,便信步踏下階梯探險去。
長方形的狹長空間,兩個人伸直丈量的手臂就可塞滿寬度,四周牆面粉刷著最普通的白色,展示藝術家個人的作品。
「個人資料夾:每一張畫裡都有一個心情故事」,每一張畫裡的主角是小丸子,各種表情與裝扮,隱喻著藝術家的心情,以及回不去的純真眼光,畫的解說文字如詩,可我卻沒認真將它讀過。
我趕著離開,但仍抽走一張小卡,權充紀念與在場證明。

(關於文學)
八樓,被管制的自動門,我又得打電話請老師替我開門,在踏進不算陌生的研究室之後,花了一點時間解決盲點、修正方式與訂下期限等等,該是不到一個小時吧,是以其餘的時間又偷偷伸出比以往八卦的雷達耳,升級內容:兩校的、熟人的,然後觀察忙碌教授的工作內容,於是又獲得更多不為人知的秘辛。
有訪客來,教授心情好像頗佳,他得意地告訴我挖到了堅強的卡司,接下來一定能夠吸引優秀的學生。接著無預警的話鋒一轉,八卦的對象變成了我──
「趕快寫完(一樣很得意的跟我說,妳剩下的部分我三個禮拜就可以寫完),別參加什麼文學獎」、「畢業後要做什麼?要不去考師大博士班吧!」
聽完第一個問題我毛骨悚然,何時居然被默默關注卻毫無所知!太恐怖了,我驚問「什麼文學獎?老師怎麼知道?」卻換來吊盡胃口的神秘回答,原因始終未知。究竟老師們的雷達到底多敏銳?以往教過我的老師們也是,長久而不間斷的「追蹤」我的訊息與下落,聽來都覺得可怕呀!
想來,我恐怕也是傲驕性格的人吧,默默的耕耘怕沒人知,得到了好的成果又怕眾人發現,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啊?
至於第二個問題我想也不敢想(該說目前沒這個打算),縱使橫豎都得繼續考試,但那無底的學術坑還是別輕易的跳進去比較好。
比較令人深思的是世代間的「代溝」,上一代總覺得以不變應萬變是最好的生存方式,但卻不知我們這一代身處劇烈的動盪時代,過度膨脹的一切皆顯得虛無,薄薄的一張紙有時只是心安,並不代表一定有工作,只是手上有較多的資源與機會能與他人競爭。
是的,「競爭」,這也可以是母題了 。

(關於古箏)
與教授八卦了半天,至少得到一有用的訊息:遍尋不著的兩本書,「我們圖書館就有了」。
於是,隻身潛入國北圖書館。
花了一點時間找到兩本書,卻囿限於跨校借閱的規定而無法即刻借出,我坐在一樓沙發區開始call人來替我解危,可電話簿用時方恨少,我想到的人沒存入!只得四處致電詢問,卻因時間點不對一直碰壁,最後想想,直搗黃龍最快,將兩本書放在一樓推車上,換回證件直奔古箏社。
真像國北的另一個家。
見到筱晴與俐安實在開心(有人可以救我了!),說明緣由後感謝兩人的照顧與協助,我順利的借到了書,還一起去吃了美味的晚餐,等待六點集合,前往新北藝文中心聽音樂會。
穿越捷運站裡川流不息的下班人潮,江子翠下車,回到了我的地盤。一行人與宗祐會合,等待樂音響起。
「谷方當代箏界」,據點在台南的樂團,由南藝黃俊錫老師領軍一票菁英演出,然之所以取名「當代」,想當然爾以前衛新穎的後現代樂風取勝,曲子充滿迴環、拼貼、跨界,改編的(山東套曲碰八板,新編三部若即若離,纏鬥不休;而鄉韻已是經典,改為三部難度提升;夜深沉濃濃京戲味已眾所皆知)、創新的(總算見識到3D版賦格風不斷移柱的困難)、遊戲的(八面風實在不知所云,是一種新開創,但我仍喜歡有美妙旋律的曲子)、首演的(O’rip有世界音樂的高度,阿美族古調使人一直回想阿美族舞曲,但此首深刻的曲意,優雅的情韻,加上刻意營造的族服象徵,配合兩位原住民樂手的吟唱、如詩的吉他、擊鼓、描寫流水聲的長筒沙鈴,著實使人聽見「生命」的能量,而感覺眼眶濕潤)、充滿日本風味的(不斷反覆,好長啊,這是南藝的另一個特色招牌,聽來聽去還是〈炎〉最酷)……一首首快速靈動的樂音,技法高超,每個演出者身懷絕技,獎項榮耀滿滿,他們站在華麗的舞臺上,身穿多變的精緻團服,展現團體微妙的默契,與科班的精準樂曲詮釋,實在令人讚嘆。
是啊,殘酷的競爭與逐漸被現實夾殺的夢想,我又不自覺的朝著此方向思考。與文學獎一樣,「獎項」具兩種意義,官方意義是「升學加分、增添光環」,非官方意義是「挑戰自我能耐」,試圖往「自我實現」的高度邁進,他們的專業非三兩天可及,也不是外行人隨意說說要篡位就篡位的,在「自行努力」的四字箴言之下,我是否也該看清事實,別管二三十年前的經驗談,專心的繼續朝著自己的專業邁進?(唯對未來總是作繭自縛、杞人憂天……)
有人說,成就要看二三十年後,又有人說,T型人才比較吃香,可在這莫衷一是又充滿毀滅末世預言的現在,小確幸似乎比較可感,在踏出學校之前,或開始奮鬥之初,穩住自己的焦慮與徬徨,是不是比任何事情都來的重要?
不同世代有不同世代難唸的經,唯有在其中才能參透箇中滋味,而結論還是那一句:把握當下,做就對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cac01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